低风险地区管控措施

一、实施人群分类和核酸检测策略,科学地开展防控工作。

1. 加快提升检测能力,全力做好不同风险人群的核酸检测。做好各地检测机构的优化布局和能力提升,加强属地检测资源的统筹调度。人群分类按照风险高低开展核酸检测,高风险人群每天至少检测2次,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患者、陪护人员等要求做到“应检尽检”,中风险人群根据风险等级和当地防控政策确定检测频次,低风险人群按照所在社区(村)要求执行。各地可根据需要,组织开展1-2轮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2. 科学确定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各地要根据疫情形势和新冠病毒危害变化情况,科学研判,在低风险区要保持“应检尽检”频次,在区域范围合理安排检测力量和点位布局;在中风险区适当缩小范围、降低频次;在高风险区应提高监测频率,确保“一日一检”。根据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对相关街道(乡镇)、社区(村)分别划分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分级分类实行差异化防控策略。低风险区人员按照要求做好核酸检测“应检尽检”,中风险区人员根据防控方案要求适时进行核酸检测,“一天一检”“三天两检”“七天三检”,适当扩大范围,提高频次;高风险区人员要规范开展核酸检测“一天一检”。

3. 加快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各地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大投入,选址建设或改(扩)建实验室,加强检测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2021年年底前每个省(区、市)力争至少有一个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或是通过生物安全备案且具备大规模核酸检测条件的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对已经具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的省份,要继续提升其检测能力。

4. 做好重点人群检测工作。各地要摸清辖区内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底数,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按照重点人群要求严格落实定期核酸检测。确需流动的,务必做好出行前检测工作。长期居家老人、每日无需出门的居民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可不参加所在社区(村)组织的核酸检测。

5. 切实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各地要规范核酸检测实验室管理,强化核酸检测质量控制,提高检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开展核酸检测复核时对实验室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依法依规做好样本采集、运输、保存及检测后的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等工作。

二、提升检测时效性,确保第一时间把阳性感染者找出来。

1. 加强“采、送、检、报”各环节衔接。特大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大型城市要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范围区域的核酸检测任务;中高风险区所在地市要建立完善的转运机制和中转平台;各检测机构要优化样本转运和检测环节衔接,缩短样本转运时间,避免样本滞压和检测不及时。

2. 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率。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大规模核酸检测的组织管理,周密做好人员组织、交通安排、信息告知和应急处置等环节工作。提前掌握辖区内拟采样人员数量和分布情况,制定采样计划并合理配置运力资源,优化采样点和采样时间安排,减少群众排队等候时间。大规模集中采样时现场要组织好志愿者做好秩序维护工作,指导群众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有序排队,防止出现人员聚集拥堵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大规模采样后及时送样至检测机构并做好样本转运交接和信息确认等工作。

3. 做好节假日等特殊时期采样组织工作。节假日期间可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采样时间和点位布局,调整采样力量配置,延长工作时间,满足群众采样需求;遇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时不得随意取消或延迟核酸检测服务;合理规划社会车辆通行区域和时间,做好群众出行保障;做好老年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便捷服务;加强现场秩序维护管理,防止出现拥挤、冲撞等意外发生;根据不同风险区域划定情况合理设置采样点位和采样台帐,方便群众查询和就近采样;严格落实防护措施要求并做好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等工作。

4.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特大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大型城市要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后必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在接到阳性感染者报告后第一时间启动现场调查和溯源工作;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划定风险区域和管控范围;快速开展密接者、次密接者等高风险人群的排查追踪和管理;及时对管控区域的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