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享国276年。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王朝。我们就可以体会其中的不易。

而建立明朝之初,朱元璋也没忘记自己的这帮兄弟,还是很够意思的,效仿前朝的“功臣外戚分爵制”在"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的基础上追封加封赏了多达一百五十多人。而功劳最大影响最远的几位史称“开国三十四公候”也有说法是“开国三十六公候”(加上两位伯爵)。可谓是名动一时。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三十六公候究竟是哪些人,他们下场结局又是什么?

一.魏国公徐达(1332年-1385),结局:病死(54岁)

朱元璋的左膀右臂,阵营中最能打的人,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败陈友谅,取淮东,克平江,灭张士诚,北伐推翻元朝。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死后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鄂国公常遇春(1330年-1369年),死于北伐归途,虽然功劳很大,都是去世过早,一般不放在开国功臣内

二. 韩国公李善长(1314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李善长是朱元璋阵营的智囊,以谋略输出为主,是朱元璋的“萧何”,早期就开始效力于朱元璋,立国后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受胡惟庸案牵连被处死。

三.郑国公常茂(1356年-1391年),结局:病死于流放地(36岁)

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前期受朱元璋器重,后期由于其不容人,被朱元璋安置到龙州(其实也就是流放),洪武二十四年病逝。

四.曹国公李文忠(1339年-1384年),结局:病死(46岁)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十四岁时就在朱元璋的起义军中效力。十九岁时,就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征战,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五.宋国公冯胜(?年-1395年),结局:被无罪赐死

主要功绩,带领傅友德、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因为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受召还京。洪武二十八年被无罪赐死。

六.卫国公邓愈(1337年-1377),结局:病死(41岁)

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七.中山侯汤和、后升封信国公(1326年-1395年),结局:病死(70岁)

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镇守常州时,又多次击败张士诚,在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防御倭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急流勇退,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

八.延安候唐胜宗(1335年-1390),结局:被处死

早期就随朱元璋打天下,取常州、征池州、下南昌、援安丰、攻庐州、战鄱阳、定澧阳、伐中原、克汴梁等诸多战役中。屡立战功。封为延安侯,因擅驰驿骑,被削去爵位,降职为指挥。后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

九.吉安侯陆仲亨(1336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早期为朱元璋所招揽,加入起义军。随朱元璋征战,参与了平定陈友谅的战斗。洪武元年(1368年)率军同廖永忠平定广东。后坐胡惟庸案处死。

十. 江夏侯周德兴(?年-1392年),结局:被处死

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江夏侯。洪武五年(1372年)元月,率领赵庸、左君弼出师南宁,讨伐湖南。因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

十一. 淮安侯华云龙(1332年-1374年),结局:病死(46岁)

元末时聚众起兵反元,后率众归附朱元璋,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后随徐达北伐北元,因功升任大都督府佥事,总管六卫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参知政事。洪武四年(1371年),于云州边境大破元军。洪武七年(1374年),被召南还,死于途中。

十二. 济宁侯顾时(1334年-1379年),结局:病死(46岁)

随朱元璋征战多年,劳苦功高。出任大都督同知,洪武十二年病卒,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子敬嗣侯。

十三. 长兴侯耿炳文(1334年-1403年),结局:被朱棣逼死

早年耿炳文于军中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不久却兵败真定。燕王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耿炳文遭到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离不开朱棣的默许),从而畏罪自杀。

十四. 临江侯陈德(?年-1378年),结局:病死

出身于农耕世家。后投奔朱元璋。参加起义军。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率军支援长兴,随常遇春大败李伯升。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参加鄱阳湖水战,此后随徐达北伐。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凤阳去世,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十五.巩昌侯郭兴(1330年-1384年),结局:病死(55岁)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末投郭子兴义军,后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鄱阳湖水战时,郭兴建议朱元璋使用火攻,大破陈友谅。

十六. 六安侯王志(1335年-1386年),结局:病死(36岁)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王志率领乡兵在濠州投靠朱元璋,其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元朝的战争。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六安侯。

十七.荥阳侯郑遇春(1333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唐朝宰相郑畋之后,随朱元璋攻取了铁佛冈、三汊河、大柳等寨,因功升任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朱元璋渡江作战,后参与平定陈友谅。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同傅友德平定云南,后坐胡惟庸案被处死。

十八. 平凉侯费聚(?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早年便跟随朱元璋,先后随明军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平凉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因胡惟庸案被处死。

十九. 江阴侯吴良(1324年-1381年),结局:病死(58岁)

吴良(1324-1381)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无良病故后,长子吴高守孝期满世袭江阴候。

二十. 靖海侯吴祯(1328年-1379年),结局:病死(52岁)

吴良的弟弟曾任大都督佥事、征南副将军等职,曾与吴良等大将南征北伐。他深通水战兵法,被封为靖海将军、靖海侯,曾率舟师至流球海面大败倭寇。

二十一.南雄侯赵庸(?年-1390年),结局:被处死

归顺朱元璋后升为参知政事,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人进攻康郎山,后占领武昌、庐州、安丰、淮东、海安等地。洪武元年兼任太子副詹事,后随大军攻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跟随常遇春北追元帝。后与李文忠攻庆阳、应昌。功劳本最大,但因在应昌私纳奴婢,不得封公,封为南雄侯,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杀。

二十二. 德庆侯廖永忠(1323年-1375年),结局:被赐死

英勇善战,跟随汤和共讨方国珍,平定浙东、平定福建,与朱亮祖平定广东、平定广西;参加鄱阳湖之战,战功卓著,得到朱元璋"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赏赐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坐罪赐死。

二十三.南安侯俞通源(?年-1389年),结局:病死

早年跟从徐达进攻中原,后与副将军冯胜会师太原,后渡黄河,攻破鹿台、凤翔、巩昌、泾州,并守卫开城。后与大军攻破庆阳、定西、兴元等。洪武三年封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诏返乡,未行先死。

二十四. 广德侯华高(?-公元1371年),结局:病死

早年与俞通海等人率领巢湖水师归顺朱元璋,后随军攻破太平,后攻破采石、方山、集庆、镇江,升任秦淮翼元帅。与邓愈进攻广德,并攻破。后攻破常州,洪武三年封广德侯。后由于生病,死于琼州

二十五. 营阳侯杨璟(1338年-1382年),结局:病死(45岁)

跟随朱元璋攻下溧水、句容、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因功进管军总管。下常州,因攻取镇江、江阴功,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因攻取婺州、诸暨功,迁枢密院判官。再从伐陈友谅,克九江、黄梅,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后病卒。

二十六. 蕲春侯康铎(1360年-1382年),结局:病死(23岁)

十岁时陪皇太子朱标读书,因父亲功劳,洪武三年十一月继承蕲春侯,其后,在凤阳进行屯田。并率军征讨辰州叛乱,后跟从徐达北征、跟从傅友德征战云南,攻克普定等地。洪武十五年在军中逝世,追封蕲国公。

二十七. 永嘉侯朱亮祖(?年-1380年),结局:被赐死(打死)

早年效力于元朝,屡败朱元璋。兵败归降后,参与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战役,镇守广东期间,勾结当地豪强,为非作歹,诱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勾结宰相胡惟庸。后坐罪赐死。

二十八. 颍川侯傅友德,后升颍国公 (?~1394年),结局:被迫自杀(赐死)

元末时期,参加红巾军(刘福通)起义,后又效力于明玉珍、陈友谅率部归顺朱元璋,屡立战功,从士兵到偏裨再升为大将,多次带兵大胜元军,平定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册封颍国公,加位太子太师。朱元璋评价其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被赐死。

二十九. 豫章侯、临川侯胡美(?年-1384年),结局:被赐死

最早为陈友谅效力,任江西行省丞相,守卫龙兴。朱元璋攻下江州,派人招降胡美。胡美率众请降,朱元璋仍让其担任旧职。后胡美攻下武昌,并与徐达等人攻下淮东,进攻张士诚,后留守福建,之后召还。后任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封豫章侯、临川侯。之后因胡惟庸案以其女婿秽乱宫禁之罪被赐自尽。

三十. 东平侯韩政(?-1378年),结局:病死

早年曾为元朝义兵元帅,后率部归附朱元璋。此后参与平定张士诚、北伐元朝的战争。其中以攻元之功最多,在攻打安丰一战中,巧挖地道以克安丰,降服梁城守军、白土等三十六寨,扼守黄河,攻拔蚁尖寨,为徐达北伐的成功和明王朝的统一和建立作出了贡献。

三十一. 宜春侯黄彬(?-1390年),结局:被处死

开始随欧普祥起义。后劝普祥归降朱元璋,授江西行省参政。后跟随常遇春征赣州,定江西,进江淮行省中书左丞。洪武三年(1370年),封宜春侯。后坐胡惟庸党案,被处死。

三十二. 宣宁侯曹良臣(?-1372年),结局:北伐战死

早年聚兵保乡里,后归降朱元璋,历任江淮行省参政、左丞、山西行省平章等职。明朝建立后,随徐达北伐,破大都,守通州,功勋卓著,封宣宁侯。后又随征明夏。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再次随军北伐,战死于阿鲁浑河。

三十三. 汝南侯梅思祖(?年-1382年),结局:病死(全家被杀)

梅思祖起初为元朝义军元帅,先后叛投刘福通、张士诚,后投靠朱元璋。随军北伐元朝,屡立战功,此后随傅友德征伐明夏,随冯胜攻打甘肃。洪武十五年(1382年),随傅友德征伐云南,同年去世。后追坐胡惟庸党,全家被杀。

三十四. 河南侯陆聚(?-1390年),结局:被处死

起初为元朝枢密院同知,镇守武安等州。后率部投降徐达,朱元璋命其为江淮行省参政。洪武元年(1368年),随徐达北征元朝,屡克山寨。洪武三年(1370年),回军沂、邳,平定民乱,同年封为河南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处死。

三十五. 诚意伯刘基(刘伯温) (1311年-1375年),结局:被胡惟庸毒死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后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被封诚意伯后,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吃了胡惟庸带的御医开的药方)。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三十六. 忠勤伯汪广洋(?年-1379年),结局:被赐死

年少时跟随朱元璋起义,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我们看,活着的时候被处死、赐死的有:李善长、冯胜、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郑遇春、费聚、赵庸、廖永忠、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黄彬、陆聚、汪广洋。共有15人。占了近41.6%。几乎一半。

再来看未到老年病死的(明朝平均寿命40岁-50岁,以45岁为界以下的):邓愈41岁、华云龙43岁、王志36岁、杨璟45岁、康铎23岁,共5人,占13.8%

再来看未知年龄病死的:陈德、俞通源、华高、韩政、梅思祖(死后全家被杀),共5人,占13.8%

再来看其他原因逝世的:常茂病死于流放地(36岁)、曹良臣北伐战死、耿炳文被朱棣逼死、刘基(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死,共4人,占11.1%

再来看未到老年病死的(明朝平均寿命40岁-50岁,以45岁为界以上的):徐达54岁、李文忠46岁、汤和70岁、顾时46岁、郭兴55岁、吴良58岁、吴祯52岁、共7人,占19.4%

所以看完大家该了解,有多少人得以善终了吧,不得不说,明朝的开国功臣真是一个高危职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