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
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尤其是在幼儿教育阶段。一些家长认为东西越贵越好,盲目追求国际教育课程和高端幼儿教育产品。
但真正的早期教育不仅仅只有这些。只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成功地接受到有利于他们的行为和意识发展的事物,这才是早期教育的理念灌输。
我们来谈谈早教到底需要学什么?
1。我们首先要学习身体行为
0-3岁的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和行为发育是衡量标准。这时候,形体行为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和首要。
身体行为主要包括从翻身到坐到爬行甚至行走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宝宝在这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身体行为特征。这就是“翻身、坐、爬”这句话的由来。
3个月后开始自动转动。在早期阶段,宝宝会有向自己一侧翻身的意识。
但如果力量不够,家长可以用手轻轻地帮助孩子翻身。翻身需要宝宝经历很多次才能够成功,所以家长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帮助。
8-9个月时,宝宝就会有爬行的意识。家长可以把宝宝放在床上或爬行垫上,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宝宝面前引导,鼓励宝宝自己爬。多爬行有利于大脑发育。
2。其次,学习语言
所谓的语言学习,并不需要家长把宝宝送到语言开发机构,或者接受智力潜能的开发。真正学习一门语言的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鼓励。
宝宝的早期语言发展与父母密切相关。我们通常会更多地与婴儿交谈。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只要多和他们说话就可以了。对于孩子来说,潜意识的语言储存就是后来的语言。能力爆发的基础。
父母更多地用孩子的语气与宝宝说话。无论在家还是外出,您都可以随时指向目标并告诉他们看到了什么。尽可能放慢语速。用视觉方式与宝宝交谈可以帮助宝宝记住。保持嘴巴形状。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已经形成了语言的思维逻辑,并逐渐转化为大脑中说话模型的意识,语言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
3。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行为意识
说到行为意识,家长可能会反对,孩子这么小就没有主动行为。事实上,0-3岁也是婴儿大脑快速发育和运转的时期。成年人的言行举止是他们潜意识塑造和学习的基础。
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从成年人的言行中建立起来的。
作为家长,在早期教育中一定要带头,通过语言和行动实际告诉孩子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个阶段父母能做的就是言传身教,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例如,玩过的玩具必须放回原来的位置。
家长可以示范几次,每次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回玩具盒里,让宝宝观看。一段时间后,宝宝就会养成主动收起玩具的习惯。这是主动行为的培养。
早教其实不仅仅是送他们去早教机构,也不仅仅是用太多的玩具来陪伴他们。幼儿教育更依赖于父母对细节的把控和教育,以及对成长最用心的陪伴。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